日期:2020-07-13
为进一步提升党员干部职工的职业道德素养,推动单位精神文明建设,7月9日下午,市政府办公室组织党员干部参加职业道德教育主题讲座。本期讲座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(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)代表性传承人、河南省劳模柴战柱大师主讲。柴大师从绞胎瓷的历史文化根源、恢复绞胎瓷的艰苦求索、绞胎瓷的现状以及绞胎瓷的传承创新四方面为大家娓娓道来。
柴战柱大师22岁时开始师从王友洲等人学习绞胎瓷烧制技艺。凭着对家乡绞胎瓷的挚爱和坚韧不拔的毅力,他多次来到当阳峪瓷窑旧址,漫山遍野挖寻当年遗留的残片,走家串户购买农家收藏的瓷片,并开始试验烧制。起初,烧制的瓷器成品率极低,有时甚至整窑瓷器都全部报废,一窑的成本就达到了十几万元。但他没有气馁,而是带领他的团队反复试验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在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和艰难险阻后,2002年4月28日零时,他烧制的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绞胎瓷出窑了!
可他并不仅仅满足于对绞胎瓷传统手工艺的简单继承,他认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是发展的真谛所在。他运用现代先进技术,对绞胎瓷制作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,《硕果》《峪中藏宝》《鸳鸯戏水》《瓷韵茶香》《年年有余》等作品荣获各项大奖,分别被国内外各大博物馆珍藏。
从普通烧炉工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高级工艺美术师、河南省陶瓷工艺大师,成为一位意气风发、纵横捭阖的企业家,成为失传千年的绞胎瓷传统烧制技艺的恢复者,每一个耀眼光环的背后都凝聚着他对绞胎瓷事业的执着和付出,都凝聚着他对于绞胎瓷制作的“挑剔”态度与“匠人”精神。
柴大师言:“烧瓷,容不得半点虚假。你对它什么样,它就会回报你什么样。”聆听讲座的党员干部们纷纷表示,柴大师对绞胎瓷的坚守传承和探索创新令人敬佩,他的匠人精神更是令人叹服。在今后的工作中,更应以“挑剔”态度为绳,以“匠人”精神为纲,注重职业道德素养提升,创新工作方式方法,提高个人干事创业精气神,认真出色完成各项工作,为焦作争当河南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的主力军增光添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