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 >  党史钩沉 >  正文

追溯淞沪抗战中十九路军的前史

日期:2020-02-17


1932年1月28日深夜,日军向上海发起了全面进攻。驻守上海地区的十九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、军长蔡廷锴指挥下奋起抗战,“一·二八”淞沪抗战由此爆发。

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是一支能征惯战的军队,其前身是1923年受陆海空军大元帅孙中山之命组建的粤军第一师。粤军第一师第一旅,由陈铭枢任旅长,蒋光鼐为第二团团长,蔡廷锴、戴戟、区寿年、毛维寿、沈光汉在第二团蒋光鼐麾下任营、连长职务。

1925年,粤军第一师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,李济深为军长,陈铭枢为第十师师长,蒋光鼐为副师长,蔡廷锴为属下团长。北伐战争中,第四军因敢打硬仗,战功卓著,被誉为“铁军”。

1926年冬,陈铭枢的第十师也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,陈铭枢为军长,下辖第十师、第二十四师(原第四军独立团扩编)及第二十六师,蒋光鼐为副军长兼第十师长,戴戟、蔡廷锴为二十四师正、副师长。宁汉分裂后,陈、蒋、戴相继离军,第十师由蔡廷锴负责。

1929年,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了国军编遣会议,撤销了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的番号,将之改编为第一编遣区第三师及独立第二旅,并任蒋光鼐为第三师师长,蔡廷锴为独立第二旅旅长。同年,第三师和独立第二旅又被先后改编为第六十一师和第六十师。

1930年2月至3月,第六十一师和第六十师在中原大战中助蒋介石击败冯玉祥与阎锡山。同年7月,第六十一和第六十师被合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,由蒋光鼐为总指挥,蔡廷锴为军长,此即为“十九路军”名称的由来。

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,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,国民党内却爆发了宁粤之争。12月15日,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召开常会,批准蒋介石辞去国民政府主席、行政院长、陆海空军总司令的职务,由林森代理国民政府主席,陈铭枢代理行政院长。1932年1月1日,孙科成为国民党行政院院长,陈铭枢为副院长兼交通部部长。

蒋光鼐、蔡廷锴素怀救国之志,痛恨日本的侵略。九一八事变第二天,他们便提出“团结一致,打倒日本”的口号。1931年11月,陈铭枢被任命为京沪卫戍司令,十九路军被调往上海,担任对京沪铁路上海市周围地区的警备。此时,上海的形势日益紧张,日军不断挑衅。十九路军判断日寇有扰沪的企图,从1月中下旬起开始防范。

1月23日,十九路军将领在龙华警备司令部开会,商议对付日军挑衅的对策,蒋光鼐讲话说:“到这种时期,我们军人只有根据自己的人格责任、职守、声誉,来死力抵抗了!”蔡廷锴向陈铭枢请示如果日军侵犯,十九路军如何动作时,陈也果断地表示“武力抵抗”。经过会商,十九路军决定积极准备,以防万一。

1月23日夜,蔡廷锴向各师旅下达极密令:“我军以守卫国土、克尽军人天职之目的,应严密戒备。如日本军队确实向我驻地部队进攻时,应以全力扑灭之。”

十九路军积极做抗战准备之际,1月24日,孙科政府的军政部部长何应钦到上海约见蔡廷锴,表示“为保存国力起见,不得已忍辱负重,拟令本军(十九路军)于最短期间撤防南翔以西地区,重新布防”。1月26日,何应钦下达了撤防的命令。蔡廷锴当即转令守在上海市区的七十八师于1月27日撤退完毕,“但宪兵未到接防以前,须留小部仍在原阵地警戒”。

1月28日下午5时,前来接防的宪兵第六团到达真如,因形势严峻,当晚未及接防,约定第二天拂晓由宪兵接防。日军却不顾信义,在中国已于最后期限前全部答应日方所提条件的情况下,于1月28日夜11时25分,向驻防闸北的中国守军发动了全面进攻。驻守闸北的是十九路军七十八师一五六旅第六团,对日本的侵略活动早就义愤填膺,乃奋起反击,“一·二八”淞沪抗战爆发。

当夜,日军以铁甲车掩护,向十九路军阵地冲锋,十九路军则利用构筑的工事和房屋顽强抗击,打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,于29日夺回了被日军占领的阵地。日本第一外遣舰队司令官兼驻上海特别陆战队司令官盐泽曾宣称:“上海战事只要4个小时,即可了事。”十九路军的英勇奋战使他的狂言落空。日军见战斗失利,只好由日本副领事白井康直接向上海市市长吴铁城提出“停战”。

来源:中国政协报  作者:贾晓明